4月21日,北京大学关工委秘书处、学生资助中心联合举办“博雅银龄领航计划”启动仪式暨“老少牵手,双关共学”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数学学院教授方新贵,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校关工委副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关海庭,校关工委副主任、化学学院教授刘锋,校关工委副主任、医学部关工委主任孔凡红,医学部关工委副主任王春虎,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孙丽等首批领航团导师(年龄排序)出席活动。北京大学关工委秘书长、离退休工作部部长马春英,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刘海骅及部门工作人员参加活动。
(活动合影)
“博雅银龄领航计划”(下称“银龄领航计划”)是校关工委秘书处与学生资助中心于2018年起合作创建的育人项目,以老同志为“博雅银龄领航团”导师(下称“银龄导师”),通过老同志与青年学生“大手拉小手”结对交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发展支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22年,“博雅银龄领航团”被授予“北京教育系统老党员先锋队”称号。此次启动仪式上,新一批9位老同志担任“银龄导师”,与18名本科低年级学生“一对二”结对子。
(教授与配对学生合影)
活动伊始,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刘海骅致辞。他表示,“银龄领航计划”以前辈过去的丰富经历指引青年一代的前进方向、传递温暖关怀,将退休教授的人生体悟与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交融在一起,是一项有温度、长度和深度的育人活动,广大青年同学要珍惜交流机会,与老教授真诚沟通,体会精神引领,传承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行稳致远、修身立德,接过老一代学者手中的接力棒,立足祖国,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刘海骅主任致辞)
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孙丽致辞。她表示,“银龄领航计划”构建了“老同志关心下一代,青年人关心老同志”的“双关”格局,老同志与学生得以“双收益、共提高”;同时,在分配导师和学生时纳入学科专业与兴趣特长等因素,打造了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育更有效的 “精准滴灌”育人新机制。孙丽期待“银龄计划”能够成为联结导师和学生心声的情感纽带,同时作为领航团的一员,她也表示将尽己所能,多和同学们沟通交流,悉心教育引导,做青年学子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成为同学们的“忘年之交”。
(孙丽主任致辞)
学生代表、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楚怡发言。初入燕园的她,已经体会到了老同志们智慧的宽厚、思考的敏捷与不随流俗的个性,也深深感受到了古老与年轻在燕园的共存、碰撞与融合。她因此更期待在“银龄计划”的平台上与导师交流,体悟“青春”的真正意涵,明晰自我发展规划,从“被指引的小鱼”早日成长为“领航的大鱼”。
关工委副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关海庭做主题教育报告。他阐释了本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的精神和要求,指出要坚持读原著、悟思想,掌握基本理论,保持思维深度。他指出,北京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永不褪色的光荣传统与精神底色,老同志的传、帮、带是继承北大精神的有效途径。他寄语青年学子,在成长过程中,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育开放的思想意识,达到修身立德、学贯中西。
(关海庭教授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在互动环节与学生交流。他指出,六十余年燕园从教生涯培养了他“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和担当,促使他将研究专业、教师职业与党的事业统一起来。他勉励青年学子,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紧密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奋斗主题,心怀“未名博雅,家国天下”的理想与情怀,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黄宗良教授发言)
马春英、刘海骅为9位银龄导师颁发“博雅银龄领航团导师”聘书,学生代表献上鲜花,老少欢聚一堂,结对制作手工花,交流心得感悟。
习总书记指出,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2023年正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银龄领航计划”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了宣传教育新形式、新方法、新路径。年轻的北大人可以面对面、近距离向“银龄导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收获思想上的引领、专业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激励;也能够通过发挥思想活跃、观念新颖、接受新生事物快的优势,与“银龄导师”碰撞出新的火花,构建出“老同志关心下一代,下一代关心老同志”的“双关”格局。校关工委秘书处与学生资助中心将继续挖掘好老同志这座“富矿”,赓续红色基因、传递信仰力量,切实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努力营造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良好氛围,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北大青年。
(师生合影)